艺术乡建“是否可行”“如何可能”?12月8日下午,由777全讯白菜、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2023白菜导航网”第二季第七讲开讲。777全讯白菜视觉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颖以“隔岸观‘我’:中日艺术乡建的田野考察反思”为题,通过对中日艺术乡建的比较研究,分享了她对艺术乡建的独家观察,吸引29.6万多人次观看。
“隔岸观‘我’,是为了理解同在与共生的其他人的观点,抛开自己对‘正常’的固见,培养一种谦虚的、崭新的看世界的方式,从而了解我们自己。”张颖表示。
直播中,张颖分享了她在日本为期约两年的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包括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西阵织传统手工艺、青森田舍馆村稻田艺术、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冲绳民艺等大量案例。
她称,从传统观念看,日本乡村的本质是一种有着共同生活意识和生活组织的“家联体”,实行动态城乡划定管理,乡村与城市的生产协作关系并无明显区别。
1980年以后,日本出现了老龄少子化的社会危机,人口出现断崖式下降。乡村没有人了,人口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2000年以后,日本乡村政策发生转向,主张原住民与移民共生、产业转型,乡村治理的观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革:“农业”不只是培养动植物,提供⾷料的⽣产⽅式;“农地”不只是种植单⼀作物的⽣产场地;“农民”不只是长期从事农业⽣产的⼈;“农村”不只是封闭的⼩农聚集区域。由此,日本开始将“农”作为整体化 “生命产业”加以考虑,成为一种生命志向与生活方式的命题,“文化艺术”也就成为了统合不同社会群体理解、欣赏、认同乡村价值观,进行社会再建构的重要抓手。
其主要模式包括:农民传统手工艺振兴,如推出了“农民美术运动”,以农民增收、副业发达、特产品创造、救济失业为目标,以⼿⼯艺科学化、⼤众化和输出化为支柱,号召农民将造物⾏动从传统自给自⾜的范式中超越出来。
乡土景观与农特产品设计创意振兴,地⽅主导的各类设计创意⾏动,具有形式上强调直感性和身体性、原则上重视个别现场、输出上提倡软性⽅式等特点,与国家层面的农村整备对策形成相济互补的良性关系。
地域艺术项目综合振兴,如邀请世界知名艺术家创作⾼品质作品的⼤型艺术节,举办低预算、话题性和创意性艺术节,进行艺术复活观光地,以及实施超艺术的地⽅⽂化运营等。
在她看来,日本当代艺术乡建的特点是以“美的共感”形式,承载“乡”与“农”的生命志向、生活方式的时代追求。不是“艺术至上”,无须“艺术对抗”。日本人将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艺术体验和表述,作为与异文化、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共生视野下,“艺术”和“乡村”的理想关系,其实是一种相互尊重个性,并从合作中寻求新的共同性的状态。
她称,日本的艺术乡建带给中国的启示,至少包括:中国艺术乡建之“中国”,不止指代艺术乡建的物化空间和现场位置,更需表明文化特性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以获得本土价值与意义的自主性;中国艺术乡建之“艺术乡建”,既非规制一种知识精英和权力集团的话语阵地,亦非建构特殊的乡建识别形式或孤立的艺术行为过程。
中国艺术乡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至少需要明确中国艺术乡建的本土化问题、建构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元叙事”,自觉地将中国艺术乡建问题还原到本土历史语境与文化属性上,与西方相关理论形成对话性结构,并从现实生活情境与生存经验中,提炼问题和观念,拓展讨论的领域。
整场直播用时1个多小时,张颖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29.6万多人次观看。
金句分享
●要理解当代日本的艺术乡建⾏动,首要之务是捋清该国“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本质特性。
●日本社会在当代的所有成就,也被国民公认为必须归功于“美意识”,即纤细、谦恭、致密、简洁的感性资源。
●艺术的界限和价值被“⽣活”统摄,“美”“用”契合⽂化自信。
●因“用”致“美”、以“业”立“艺”的理路,与当代日本乡村振兴扶贫、活化、创⽣三阶段的社会语境相对应。
●艺术如何成为⽣产⼒?光仰仗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天才创作和艺术品集聚效应,以及艺术旅⾏活动,不行,
●唯有以互融共⽣关系为底⾊,作品才能在看似⽆规律、非限定的艺术⽅式中,表达传递乡⼟地域的日常之美。
●虽然新理念、技术为艺术和乡⼟⽣活的联通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全球地方的悖反与整合,仍使地域艺术项⽬综合振兴事业充满挑战。
主讲人
张颖
777全讯白菜视觉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超域研究部外来研究员;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成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旅游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