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明辨·笃行”——第五届版画系学生作品年展及研讨会

2017年5月15日,第五届版画系学生作品年展在CAEA展厅如期开幕,本次展览由鲁轩美术全程赞助。此次年展覆盖了版画系大一到大四各年级62名学生177幅优秀作品,涵盖了各版种工作室的作品形式,除此之外不乏手绘、油画、综合材料等创作手法,展览作品多样,内容丰富,面貌完整,全面呈现了本年度版画系教学与创作的丰硕成果。

版画系教师与获奖学生合影

2017年5月18日,第五届版画系学生作品年展研讨会在CAEA展厅成功举办。研讨会邀请到了版画系老一辈版画家康宁教授、李仲教授、邵常毅教授莅临指导,赞助单位鲁轩美术培养学校校长陈腾龙、版画系副书记陈斌、三版教研室主任金川、木版教研室主任付继红、版印教研室谭璜,基础教研室主任舒莎、展览策展人金洪钢,年轻教师臧亮、刘海辰、马漓澧,以及获奖学生参加研讨论会。本次会议由777全讯白菜学报执行主编韩晶主持。

undefined

版画系副书记陈斌致辞

777全讯白菜学报执行主编韩晶主持

研讨会首先由陈斌致辞,感谢各位老教授能够莅临指导,感谢各位教师及工作人员对展览的完美呈现,感谢韩晶能够作为学术主持参加此次研讨会,同时肯定各位学生的优秀作品支撑了此次展览。韩晶编辑作为主持人,提到版画系学生作品年展如今已经举办到了第五届,每一次的展览都是对系科专业教学工作的成果展示与反馈,而研讨会将是一次更为深入的讨论,而此次研讨会就从各个教研室主任对教学工作的介绍展开。



版画系基础教研室主任舒莎老师发言

基础教研室主任舒莎老师介绍到:基础教学在版画系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教学板块,从系科课程建设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继承了“严谨、严肃”的教学态度。其中素描、色彩、构图原理等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基础造型能力,而现代素描、黑白画、插图等课程则是作为衔接课程,为学生们由基础学习到作品创作提供一个过渡和铺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其中黑白画作为我院在全国美术高校的首创课程,也是版画系的特色课程,它既是黑白木刻的奠基工程,同时还可以为版画与印刷的设计课程铺垫,极大的训练了学生的艺术语言能力。

版画系三版教研室主任金川老师发言

三版教研室主任金川老师则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一些教学问题的思考:一是技能问题,它包含了技术层次和能力层次两个方面,技术层次主要体现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方法与程序,而能力层次则是作者自身的选择、要求、感官和思考,两者不分优劣,相辅相成最后促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二是教育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短、平、快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技术的训练只是一方面,而教育应该是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等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远见的教育。另一方面一根铁棒只能磨成针,不能磨成牙签,米最多做成米线,不能做成面条,材质本身决定了最后的性质,金川老师用了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对学生定位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对教育至关重要。


版画系木板教研室主任付继红老师发言

木版教研室主任付继红老师则从传统木版画教育出发,介绍教研室目前的发展现状。他提出,木版画一直以来都是西南地区的艺术强项,川美木版画的老一辈教授也一直是国内木版画领域的领军人物,然而发展至今,西南木版画存在了十五年左右的发展断代,当代如何跟进和超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付继红老师认为,针对硬件设施,学校对版画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是不同于以往了,目前的实验室、工作室支撑日常教学和创作科研已是绰绰有余;其次针对软件建设,随着老一辈教育家淡出教育前线,版画系面临着中年教师影响力不够,青年教师缺乏经验的师资队伍现状,目前教育软件的空缺是亟需关注的难点;其三是针对培养模式,目前的教学系统性、引导性有所欠缺,以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育首先应强调共性,只有共性才能实现严格和严谨,在此基础上发挥个性,才能保证不会“走偏”。

版画系版印教研室主任谭璜老师发言

版印教研室谭璜老师则针对工作室这一制度,对其建立过程及其特点作了介绍。相对于一般教学课程,工作室制的建立,更像是介于本科生普修与研究生专修之间的交叉地带,学生在经过了两年半的基础教学之后,通过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并在此支撑下完成毕业创作。它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本科生专业教育的丰富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育的专业性,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导向性,体现了未来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既未来学生应该怎么学,而老师又应该怎么教。

策展人金洪钢老师发言

策展人金洪钢老师透过此次年展,也引发关于学生作品创作的思考:其一是此次年展作品数量之多,完成度之高,是以往年展所没有的,其中有的作品是课堂中产生的,有的是课后产生的,学生的创作意识可见一斑;其二是创作方式和艺术思维更加开放,更加跨界,作品呈现耳目一新的状态,但存在的问题是这种开放和跨界逐渐“套路化”,使得作品出现趋同性,辨识度不够。针对第二点,金洪钢老师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挖掘不够,没有贴近日常、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进行独立的思考;第二是在创作过程中过分强调图式、手法的追求,忽视了自我艺术性格的表达。作品既是结果,也是原因,同样学生也是教育的结果,教育的原因,我们应该从学生创作的现状,反思我们教育的对与错。



赞助单位鲁轩美术培养学校校长陈腾龙先生发言

展览赞助人陈腾龙作为版画系的校友,感慨良多。一是看到年轻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版画系一流的工作室环境,感叹学校版画创作多元发展;二是很高兴在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能以这么一种方式回归版画系,回馈学校,实现自己的一种夙愿;三是作为培训机构负责人,通过此次展览交流,也引发了自己对教育培训的深层次思考。

版画艺术家康宁教授发言

版画艺术家康宁老教授在听了陈腾龙先生的发言之后,也引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在过去版画教育界一直担心版画队伍的“萎缩”,因为场地、设备的限制,导致很多版画学生离开学校后没办法继续从事版画创作,这很现实,很无奈,也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但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版画的教育从来没有间断,版画学科也一直在发展,人才是多样性的,版画家是人才,公职人员、企业家同样是人才,教育对接的是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而不单单是版画领域的需求。针对年展的形式,这是值得鼓励,也应该坚持下去,作品只有在被观看时才是最完整的,通过这样的平台,作品的个性、学生的自我都能得到更多的表达。

版画艺术家邵常毅教授发言

版画艺术家邵常毅教授在听取了各教研室主任的介绍和讨论后,为年青教师的自觉和担当深感高兴。他提出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是物质的投入与作品质量的产出并不成正比,这值得我们教育者反思,在硬件建设得到满足之后应该如何提高作品内在质量,如何提高教育的核心素养。针对发展的瓶颈,我们可以思考的一是如何实现艺术民族化,这不单单是民族元素的拼凑和艺术手法的重现就能做到的,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内涵才是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关注当下,关注时代热点,比如电子、数码、人工智能都会对艺术产生影响,我们如今忽略的领域,在未来都有可能突破而产生闪光点。

版画艺术家李仲教授发言

版画艺术家李仲教授,提到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二元关系,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在艺术技法、艺术语言、艺术思想的教学过程中,也是艺术创作产生的时间点;两者也相互区分,因为他们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是不能因此将二者分离,他们应该是相互依附、相互补充。另外李仲教授也提出“艺术有好与坏,但没有先进与落后”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教育不同于科技教育,不用过分追求先进和前沿,而应该让它自然而然的接受时代的影响。

研讨会现场

舒莎老师根据讨论过程中老师们提出的关于基础层次的展品较少,没有体现出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成长与过渡,做出了三点解释:一是只注重画面结果,却忽视了作业的保护与保存,比如这次某同学的优秀素描作业因无完整存档而无法展出,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二是基础课程的教学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基础课教师的断代也对基础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则是我们更希望基础作品以一个更整体、更面貌化的状态呈现,而不是零落地出现在展览中,所以在以后我们会策划推出关于基础部分的特展。

获奖同学莫付奴发言

此次年展获奖同学莫付奴也作了简短的发言,他提出学生在创作时也要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要创作有意义的作品;其次要注重作品的质量,要创作有美感的作品;再次创作要有来源,比如以传统文化作文养分,要创作有内涵的作品;最后是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要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研讨会现场

韩晶老师在最后对此次的研讨会做了简单的总结,无论是教与学、技艺与艺术、教学与创作、继承与革新,都是相互碰撞又相互磨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尽精微”的匠人精神,一方面是“致广大”的艺术情怀,两者可以说是互为因果,互为补助。而此次研讨会,老一辈教育家与年轻教师、学生能够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正是”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义体现,无疑是难得的,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平台去激发更多的思考和碰撞。

(文/王晗 图/金子琳)